· 与道路距离:虽然没有统一的固定数值适用于所有情况,但一般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,一是确保避雷针在雷击时不会对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构成直接威胁;二是保证雷电流导入地下时,不会因地面电位升高而对周边环境产生安全隐患。按照相关标准,在设计时需评估雷电保护区(LPZ)的划分,确保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不包含公共通道。一般建议,避雷针与可能有人员通行的道路边缘保持至少5米以上的距离,以减少直接雷击风险和跨步电压的危害。
· 与建筑物出入口等距离: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的距离应大于3m。当小于3m时,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或沥青地面。
· 制高点或关键设备上方:避雷针应安装在变电站的制高点或关键设备的上方,确保其保护范围覆盖所有需要保护的设施。
· 参考滚球法:高度的确定需参考滚球法,结合变电站的防雷等级、雷电活动频繁程度以及地形地貌特征,确保其有效保护范围满足要求。
· 稳固可靠:避雷针的基础应稳固可靠,能承受雷击时的巨大冲击力。
· 地质勘探:施工前需进行地质勘探,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,基础深度和尺寸需根据土壤类型、风载荷等因素计算确定。
· 环形或网格状接地网:需设计成环形或网格状接地网,连接所有避雷针、(线)和被保护结构的接地系统,确保接地电阻低于规定值(通常不超过10欧姆)。
· 接地材料:接地材料宜选用耐腐蚀的铜材或热镀锌钢材,连接处应牢固焊接,防止腐蚀和松动。
· 避雷针(带)与引下线:避雷针(带)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热剂焊(放热焊接)。
· 引下线及接地装置紧固件:避雷针(带)的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使用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。当采用没有镀锌的地脚螺栓时应采取防腐措施。
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,应在各引下线距地面1.5 - 1.8m处设置断接卡,断接卡应加保护措施。
装有避雷针的金属筒体,当其厚度不小于4mm时,可作避雷针的引下线。筒体底部应至少有2处与接地体对称连接。
全国服务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