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水库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周边环境和设施布局具有一定特殊性。当前上水库防雷接地系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:
1. 接地电阻不稳定:受上水库周边土壤特性(如高土壤电阻率、土壤湿度变化大)影响,接地电阻值可能出现波动,无法始终满足设计要求。
2. 接闪器覆盖不足:部分建筑物、设备或区域可能未被接闪器有效覆盖,存在雷击风险。
3. 引下线连接不可靠:引下线与接闪器、接地装置的连接部位可能出现松动、腐蚀等情况,影响雷电流的传导。
4. 等电位连接不完善:金属管道、栏杆等金属物体的等电位连接可能存在遗漏或连接不牢固的问题,易产生电位差,引发雷电反击。
1. 降低并稳定接地电阻,使其长期满足设计标准,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有效性。
2. 全面覆盖上水库的建筑物、设备和关键区域,提高接闪器的防护范围和效果。
3. 增强引下线和等电位连接的可靠性,保障雷电流的顺畅传导和电位均衡。
4. 提高防雷接地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,降低雷击事故的发生概率。
1. 土壤改良
· 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区域,采用换土法,将原有的高电阻率土壤更换为低电阻率的土壤,如黏土、黑土等。
· 施加降阻剂,选择合适的降阻剂,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用量进行施加,以降低土壤的电阻率。降阻剂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、稳定性和耐腐蚀性。
2. 增加接地体数量和长度
· 在原有的接地体基础上,适当增加垂直接地体的数量,垂直接地体可选用镀锌钢管或角钢,长度不小于2.5m。
· 延长水平接地体的长度,水平接地体采用镀锌扁钢,埋深不小于0.6m。通过增加接地体的数量和长度,扩大接地面积,降低接地电阻。
3. 利用自然接地体
· 充分利用上水库周边的岩石、混凝土基础等自然导体作为接地体。通过钻孔、灌浆等方式,将接地极与自然接地体紧密连接,提高接地效果。
· 检查和完善建筑物基础钢筋的接地连接,确保其与接地干线可靠连接,形成良好的电气通路。
1. 增设避雷针
· 对未被有效保护的建筑物、设备和区域,如闸门室、启闭机等,安装合适高度和规格的避雷针。根据滚球法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,确保其能够覆盖目标区域。
· 避雷针应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作,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。
2. 完善避雷带和避雷网
· 检查和修复现有避雷带和避雷网的损坏部位,确保其连续性和可靠性。
· 对于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屋顶,适当加密避雷带的网格尺寸,提高防护效果。避雷带和避雷网应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,焊接牢固,形成闭合回路。
1. 检查和加固连接部位
· 对引下线与接闪器、接地装置的连接部位进行全面检查,如有松动、腐蚀等情况,及时进行紧固和防腐处理。
· 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时,要确保连接牢固,焊接长度和质量符合规范要求。
2. 增加引下线数量
· 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和设备,适当增加引下线的数量,以提高雷电流的分流能力,降低引下线的电流密度。
·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或柱子垂直敷设,避免弯曲、变形,与建筑物表面保持一定距离。
1. 全面检查和完善等电位连接
· 对金属管道、栏杆、电缆桥架等金属物体进行逐一检查,确保其与接地干线进行了可靠的等电位连接。
· 采用金属导体将各金属物体连接起来,连接导线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,以满足雷电流通过的要求。
2. 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箱
· 在重要的设备和区域附近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箱,方便进行等电位连接和检测。
· 等电位连接端子箱应安装牢固,接地良好,内部连接整齐、规范。
1.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,明确施工流程、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。
2.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,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。
3. 施工过程中,要加强质量控制,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检查和验收,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。
4. 施工完成后,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试,包括接地电阻测试、导通性测试等,确保防雷接地系统正常运行。
1. 定期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测,一般每半年检测一次,在雷雨季节来临前应增加检测次数。
2. 对防雷接地系统的各个部件进行外观检查,查看是否有损坏、变形、腐蚀等情况,如有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。
3. 建立完善的检测和维护记录档案,记录每次检测和维护的时间、内容、结果等信息,以便对防雷接地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。
1. 制定雷击应急预案,明确在发生雷击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。
2.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,如灭火器、急救箱等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、人员伤亡等情况。
3.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。
全国服务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