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科技的发展,通讯防雷在外部措施上有了不少新的方法和技术,以下为你详细介绍:
· 提前放电避雷针:传统避雷针是被动吸引雷电,而提前放电避雷针能在雷电下行先导到达一定距离前,主动产生向上的迎面先导,提前与下行先导连接,从而扩大保护范围。它通过内部特殊装置,在电场作用下提前产生电离,使接闪时间提前,增加保护半径,更有效地保护通讯设施。
· 限流型避雷针:这种避雷针可限制雷电流的幅值和陡度。当雷电击中时,它能迅速将雷电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,减少雷电流对通讯设备及线路的影响。其原理是利用特殊材料和结构,在雷电流通过时产生非线性电阻特性,实现限流功能。
· 放射性避雷装置:关键部分是放射源,能连续自行发射α粒子,使周围空气电离产生大量电子。在雷电场作用下,电子不断加速,对空气产生连锁的多极电离或雪崩电离,形成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的电子流。由放射源指向雷云的电离通导会中和及释放空间电荷,消除已有低电场,降低可能形成的高电场,有效防止雷击,防护面积较大且对人身安全无伤害。
· 激光引雷技术:通过发射高能量激光束,在空气中形成等离子体通道,引导雷电沿着激光通道安全泄放到地面。该技术可 控制雷电放电路径,避免雷电随机击中通讯设施,但目前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,尚未大规模应用。
· 雷电监测传感器网络:在通讯设施周边布置多个雷电监测传感器,实时监测大气电场、磁场、雷电发生位置、强度等参数。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,经数据分析和处理,提前预测雷电发生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。例如,当监测到大气电场强度超过一定阈值,系统会自动警报,提醒工作人员采取防雷措施。
· 基于物联网的防雷监测系统:利用物联网技术,将通讯设施的防雷设备(如接闪器、引下线、接地装置等)连接到网络,实现对防雷设备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管理。在防雷设备上安装传感器,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、接地电阻、泄漏电流等数据,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。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终端随时随地查看防雷设备工作情况,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进行远程控制和维护。
· 新型接地材料:采用导电混凝土、石墨基德州接地模块等新型接地材料。导电混凝土可作为接地极直接浇筑在地下,形成大面积接地体,降低接地电阻;石墨基德州接地模块导电性和稳定性高,能在不同土壤环境中保持良好接地效果。
· 接地系统优化设计: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,对接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。模拟不同土壤条件、接地极布置方式和雷电流分布情况,确定更佳 接地系统方案。例如,采用环形接地、网状接地等方式,增加接地极与土壤的接触面积,提高接地系统的散流能力,降低接地电阻。同时,定期检测和维护接地系统,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。
· 新型屏蔽材料:研发出具有更高屏蔽效能的材料,如纳米复合屏蔽材料。这些材料能更有效地屏蔽雷电产生的电磁干扰,保护通讯线路和设备。纳米复合屏蔽材料结合了纳米技术和复合材料的优势,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,可应用于通讯电缆的屏蔽层。
全方位屏蔽结构:对通讯机房等重要设施采用全方位的屏蔽结构设计,不仅对墙壁、屋顶进行屏蔽,还对门窗等部位进行特殊处理,形成一个封闭的屏蔽空间。例如,采用电磁屏蔽门窗,其玻璃夹层中添加金属丝网或导电膜,能有效阻挡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入。
全国服务热线